她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 如今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也在其中。得知这个消息后,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借这次东风,要加大宣传,到国外去做一些推广,让大家知道祁门红茶,了解祁门红茶,喝到祁门红茶。”
萎凋
王昶口中的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简称“祁红”,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清代光绪年间,祁门红茶创制成功。在中国,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之说。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祁门红茶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
祁红制作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含初抖、分筛、毛撩、打袋、紧门、净撩、风选、撼筛、飘筛、拣剔、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十多道工序。传统祁红质量,全取决于手上功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功夫红茶”。
干茶鉴赏
从1981年开始接触做茶,王昶和祁门红茶打交道的时间已有整整40年。2008年,王昶创办了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传承人、管理者和研究者,王昶在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
祁门红茶和印度大吉岭茶、锡兰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红茶,其似花、似果、似蜜的浓郁香气来源于绿色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品种以及独特的关键技术“拼配”等。对于茶行业来说,“拼配”这项技术已成为企业形成独树一帜产品风格的“武林秘籍”。
评茶
在制茶、拼配方面,王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心得。为了在加工时不让香气跑掉,把香气稳住,保持在红茶里,王昶团队研发出了“稳态化低温发酵”技术,用数字智能技术从茶叶成分分子层面控制祁红的发酵程度,更好地把控祁红品质,实现了香气稳态化。如今,祁门红茶的香气比其他红茶要高60%左右。
而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合作,成立安徽省祁门红茶工程研究中心,王昶团队把过去的传统制作工艺转化为了如今的自动化清洁生产线。王昶根据自己的制茶经验,在生产线各关键环节前完成一杯大师茶的制作,依靠智能数字设备记住茶叶在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将其记忆复制,通过智能控制来指导生产。
祁门红茶自动化清洁生产线
在通过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王昶提到,手工制作时,制茶师傅一边看茶一边做茶,能感觉到茶叶的灵性。如今,一些高档茶、礼品茶依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
2022年,祁门县茶叶产量7300吨,预计综合产值50亿元,茶农收入稳步提升。祁门县人均一亩茶园,祖祖辈辈依靠茶叶生存、生活,一直发展到今天。王昶坦言:“祁门红茶对我们祁门人很重要,祁门红茶也是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要把祁门红茶做强做大,要使一方茶农致富,让祁门红茶香飘世界,红遍全球。”(李佳琦 靳铃涵)
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中新网海口1月18日电(凌楠)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上榜好人中,有6年捐赠十几万株树苗花苗,以微薄之力让家乡披上绿装的内蒙古花甲老人张海清;有勇救溺水少年,用生命书写人间大爱的新疆搬运工吾斯曼江·柯得汗;有路边捡得20万元现金,立即报警寻找失主的河北七旬拾荒老人吕学芹;有身患残疾但乐观坚强,结缘冰壶为国争光的北京运动员闫卓;有23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中风岳母的陕西“好女婿”黄远兴……他们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用实际行动关爱社会、温暖他人,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时代的脊梁。
活动现场,“中国好人”代表以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25年潜心研究革命历史文化,多方收集信息为烈士寻亲的安徽煤矿职工周杨说:“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我都要坚持下去。湖南“90后”退伍军人奠健在冰河中勇救落水爷孙,事后悄然离开,他笃信在群众生命攸关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
父子接力坚守红色灯塔53年,为往来船舶守护航程,海南临高灯塔守灯员王健一直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无比自豪。守塔20年来,王健始终践行着“点亮自己,守护航程”的价值观,为往来船舶保驾护航。
中央文明办多年来坚持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生动展示平凡英雄风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共有1.6万余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
本次发布活动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光明网、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明办承办,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办。(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